博弈企业医院改革收官年

时间:2018-09-18 14:32:44来源:中国医院院长作者:曹凯
这一轮改革从一开始就特征鲜明,大型资本进场,医疗集团爆发。

       2018年是国有企业剥离旗下企业医院的收官之年,中央和省区市国资委部门都在加紧推进工作。河北省是国内煤炭钢铁产业大省,煤钢国有企业举办的医院数量也不少。2018年6月初,河钢集团宣钢公司收到省里发改委、国资委的通知要求,让国有企业上报医院剥离改革的情况。

 

       6月27日,国资委召集37家中央企业,召开中央企业办医疗机构深化改革座谈会,了解中央企业办医疗机构深化改革进展情况,督促央企办医疗机构加快剥离。

 

       临近企业医院剥离改革的时间节点,国内迅速崛起的各家医疗集团也在紧张忙碌。他们时不时就会发布消息,整体改革各地大型国企旗下的全部医院。

 

       北京弘慈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慈集团”)副总经理冯驰告知记者,公司中高层频繁在全国各地出差,洽谈、跟进项目,年底之前多个项目要逐一落地。另外,公司在包头、唐山、张家口运营的4家医院,也有大量日常事务需要总部参与协调处理。

 

       最后剩下的4个月时间,企业医院剥离改革正在全方位加紧推进。按照2018年3月的最新文件要求,“从2019年起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大型独立工矿区企业办医疗机构提供补贴”。

 

       国内数以千计的企业医院,很快就要进入下一个发展新阶段。

 

公立医院大分化

 

       很多企业医院建院都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企业医院是在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医院协会企业医院分会主任委员金永成告诉记者。政府对国有企业比较重视,企业医院有劳保医疗稳定支撑,发展一度处于黄金时期。

 

       因此,企业医院从建立之初就是国内公立医院队伍的中坚力量之一。到上一轮国企改革时期,也就是90年代中后期,企业医院数量已经达到六七千家之多。

 

       企业医院的工作环境、设备条件、人员水平,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优于地方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尤其是在一些老工业城市。在一些老工业城市,国有企业不仅提供医疗服务,还举办学校,甚至提供供水、供电、供热和物业管理等公共服务,甚至有自己的公检法机关,比如石油城大庆。

 

       在这样一种模式下,企业医院在部分区域的优势地位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比如,唐钢医院在唐山,宣钢医院在张家口,过去都属于区域医疗第一梯队,也形成了一批自己的优势学科。

 

       而且,上述两家医院如今的骨干主任,很多人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医院的,而且全都是当时稀缺的正规医学院校本科生。这些医生当初选择到企业医院工作,因为企业医院当时还是医学生求职时的“香饽饽”。

 

       不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办社会”的国企自身也成为改革的对象,剥离企业医院呼声渐高。而且,很多企业医院因为长期封闭运行,主要收治企业的职工,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在90年代以后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略显颓势。

 

       2002年前后,在中央政府催促下,国有企业通过改制、移交等改革措施,剥离了部分医院。不过,即使这一波改革之后,国有企业依然保留了大量医院。

 

       时间进入新世纪,全民医保在国内逐渐推开,医疗消费大释放。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国内数以万计的公立医院在规模、技术实力上迅速出现一波大分化。大型三甲医院在医疗市场迅速崛起,业务量快速攀升,切走了更大份额的蛋糕,不断挤压中小型医院发展空间。很多城市二级医院的发展日渐逼仄,其中就包括一部分城区企业医院。

 

       宣钢医院过去跟张家口地区四五家医院属于区域内第一梯队。随着医院发展分化,河北北方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251医院在张家口地区抢跑,甩开了其他医院。2022年冬奥会将在张家口市举办,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属于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医院,目前已晋升三甲。相比之下,宣钢医院发展则相对迟滞。

 

       企业医院走弱的一二十年时间,恰好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爆炸式增长的时期,也是微创手术技术逐步推广的时期。唐山弘慈医院副院长刘建会指出,上世纪90年代,医院里有些医生已经开始关注微创手术,但是由于发展受限,跟同行的差距逐渐拉大。

 

       新技术上不去,时间一长,企业医院医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甚至出现人员流失。医生就算在外面学习到新技术,若患者数量有限,也无法稳定持续开展。而且,新技术上不去还导致一个不利的局面,医院收入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开药,药占比自然逐渐走高。这些问题一直延续到现在。

 

企业医院持续改革

 

       企业医院改革早在上一轮国企改革就已经开始了。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企业封闭运行的医保社会化管理,与新建立的城镇职工医保并轨。当时,改革的初衷之一就是给予患者就医的自由选择权,破解药品滥用、“三长一短”、看病费用激增等种种难题。

 

       2004年,唐钢医保与唐山社会医保并轨后,唐钢职工看病可以在唐山20多家定点医院选择了。唐钢职工过去只能在唐钢医院首诊,大病需要由唐钢医院转诊。医保社会化之后,唐钢医院患者不断流失。

 

       这也成为唐钢探索更大幅度改革的动力之一。当时,唐钢医院管理层希望能够引入资方进行改制,希望阻止医院发展的颓势。可惜,这一改革后来中途夭折。

 

       而且,唐钢医院第一轮改革探索,则代表着政府一直鼓励的另一大改革方向。2002年,国家六部委《关于若干城市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富余人员的意见》,提出通过移交地方、压缩停办、改制等途径改革企业医院。

 

       不过,上述两方面的改革,各地在实际推进中都有反复。

 

       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情况,一部分企业的医保社会化改革长期拖延。同在河北省,唐钢医保2004年与社会并轨,宣钢医保则拖延到2014年,还有一些企业至今没有最终完成医保并轨。医保并轨一再拖延,反而让部分医院越发依赖于原企业医保,丧失市场竞争能力。

 

       跟唐钢医院一样,很多企业医院在2002年以后尝试过改革转型。移交地方政府往往是首选。不过,地方政府接收企业医院移交,也要解决人员编制安排问题,往往希望企业能够提供一部分资金。当时国营企业经营压力大,仅有少部分医院移交成功。

 

       移交不成,很多医院就留了下来。2008年前后,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比较好,一度加大了对企业医院的扶持力度。比如,宣钢医院和唐钢医院的十多层的综合大楼也是在2011年前后建起来的。这一时期,企业医院移交、改制等探索实际上有一定程度放缓。

 

       除了移交的探索,一部分医院在当时选择职工集体持股改革。其中一部分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依然乏力,有些甚至进行二次改制。中国石化2004年前后将旗下一系列医院以职工集体持股模式进行改制,但是一部分医院改制后不断重组,发展前景不尽如人意。

 

       金永成指出,“职工全员持股”,“人人都是股东,三年一改选”;“如果院长管理严格,就会被选掉;如果管理不严,医院又没有发展”,在关键决策时反而很难有共识;“二次改制就是要寻找主心骨,引进控股50%以上的大股东,同时希望引入稳定的资金投入”。

 

       “员工集体持股是为了减少改制阻力而采取的妥协性方案。”上海交大医疗卫生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曹健直言,长期来看,无法承受医院改革发展之重,并不是好的选择。

 

       尽管有时高潮,有时低潮,金永成还是指出,改革的大方向一直没有变。他强调,“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国资委坚定不移的目标。这一改革目的始终是要为国企的主业发展减负。”

 

       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吴同兴最近透露出来的数据,多年改革下来,到2017年年底,国有企业举办医疗卫生机构还剩2000多家。

 

       十八大以后,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健康产业,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多个文件接连喊话企业医院改革,而且市场反馈也非常激烈。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郭广昌呼吁政府改制全国剩下的3000多家非政府办公立医院。

 

       而且,国家指导政策也逐渐明晰,在接连多个政府文件之后,最终形成了业界熟悉的“134号文件”。2017年8月底,国务院六部委印发《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通过移交地方、关闭撤销、资源整合、重组改制等形式改革企业医院,明确提出到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主辅分离。

 

       “2018年底之后,不以医疗健康产业为主业的国有企业原则上不再参与举办,必须保留的不能再行使主要举办职责。”金永成指出,“这一次下的决心很大”,要求所有国有企业必须有动作,涉及国有企业依然保留的全部医院。

 

大型医疗集团登场

 

       随着政策的逐步明朗化,新一轮企业医院剥离改革热潮来临。而且,这一轮改革从一开始就特征鲜明。

 

       前一轮企业医院改制时期,因为国内资本市场积累有限,专业投资机构还难得一见。这一轮形势完全不同,大型企业纷纷成立医院并购事业部门,大量专业投资机构开始跟进,在市场上寻找优质投资并购标的。

 

       2014年以后,跟中信、北大医疗、华润、复星等大型企业关系密切的投资机构开始密切关注企业医院改革。而且,国有企业剥离医院,也倾向于将医院交给大型资本和有实力的企业。

 

       截至目前,上述四家企业背景的投资机构,控股医院数量逐渐增加,床位规模都已破万,还在一步步扩大,被业内称为“四大医疗集团”。

 

       仅以中信产业基金来说,旗下弘慈集团、新里程两家公司同时发力,2015年以来在企业医院改制中可谓后来居上。

 

       弘慈集团目前已经在京津冀地区控股4家医院,其中3家属于企业医院。弘慈医疗集团董事、总经理李蜀光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已经在京津冀、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基本完成布局,西南、西北地区医院项目也正在洽谈中。

 

       到2020年的时候,弘慈旗下医院数量或将达到15家,床位规模突破2万张。

 

       除了这些代表性医疗集团,一些希望在医疗服务行业寻找机会的医药企业、房地产企业、保险企业等也在关注企业医院改革。这些市场化运营的大型投资机构,更容易受到国有企业的青睐,接收大量被剥离的企业医院。

 

       2013年以来,公立医院数量明显减少,其中绝大一部分就是非营利性企业医院转制为营利性医院。卫生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仅2017年,全国公立医院数量减少411家。这其中很大一批就是企业医院改制,转型为社会资本运营的医院。

 

       目前,企业医院往往跨区域分散分布,投后管理问题逐渐显现,对市场上主要医疗集团正在提出挑战。一部分机构更熟悉财务投资,缺乏医院管理经验,势必会遭遇“成长的烦恼”。

 

       弘慈集团投资拓展部总监李振东毫不避讳地指出,接手大量医院之后,各家医疗集团下一步都要去比拼投后运营管理,“看谁能把企业医院经营得更好”。

 

       面对这样的挑战,弘慈集团管理层还是希望通过集团化管理、业务协调来形成发展合力,实现医疗服务增值和资产增值。李蜀光指出,为了培育重点医院,集团未来会在周边区域托管、并购部分医院,“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医联体”;另外,医院的后勤服务、洗涤消毒、检验检测等也会专业化运营,甚至谋划发展成为区域平台;“通过产业化、集群化、专业化的方式在区域市场深耕”。

 

       同时,弘慈集团副总经理刘轶博则介绍,弘慈还会在集团内部通过开办管理学院、护理学院等方式,培训医院中层干部,实现集团内部管理的均质化。

 

企业医院故事未完

 

       “2018年年底要完成企业医院剥离,这项工作逐渐接近尾声。原来很多人的想法是企业医院这一轮剥离改革以后,企业医院以后就没有了。不过,企业医院改革发展,显然并不是就这样就结束了。”金永成告诉《中国医院院长》。

 

       一些特殊行业还会保留一些医院,比如核工业企业和军工企业,但是可能更多面向内部服务。比如,中国核工业集团将5家医院重组为中核医疗,新公司成为集团旗下从事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与管理的专业平台。

 

       另外,当前煤炭、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持续低迷,房地产也不被看好,而大健康产业则被视为朝阳产业,社会资本纷纷注资,“千军万马在进入医疗健康产业”。部分国有企业自然也看好医院发展前途,也想保留住自己的企业医院。

 

       实际上,早在2014年,一些央企就早有规划,希望能够把旗下医院剥离后,仿效四大医疗集团实行集团化运营,甚至不排除打包上市。而且,前述的134号文件,其实也给部分央企医院多元化探索留下了政策空间。

 

       冯驰指出,按照134号文件精神,央企也可以在资产评估后,把医院打包无偿划拨给国资委指定的以健康产业为主的国有企业,比如华润、国药等;也有可能划转给国资委下属的主要资产处理平台,比如诚通、通用、国新、国投等。

 

       2015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数据显示,央企举办的医院就超过1200家。央企的多元化探索势必还会催生出另外一批医疗集团。

 

       央企医院通过重组、划转等方式进行集团化、专业化运营,转型为医疗集团,“副业变主业”,“就必须要产生效益”。那么,下一步经营管理要探讨的是,主业到底如何经营?转型如何实现?非营利性定位是否要改变?金永成认为,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

 

       一家民营医院经营者还告诉记者,央企医院重组、划转,从一家国企进入另外一家国企,最大的潜在问题可能是体制机制没有根本性变化,那样最终也将无法释放生产力,无法适应市场竞争。

 

       而且,一般来说,企业医院改制剥离,投资机构以增资方式进入,形成医院发展基金,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但是,央企医院以重组、划转实现剥离,能否为医院解决后续资金持续投入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问题。

 

       尽管有不同的改革形式,但是企业医院剥离已经到了收尾阶段。金永成最后指出,“国资委剥离企业办社会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时间、目标、方式已经明确,企业医院也要顺势而为”。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改制之路 > 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