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院儿科路漫漫

时间:2018-07-03 14:14:55来源:中国医院院长作者:刘敏
儿科医师紧缺已成普遍问题,综合医院儿科尤为严重。建科、加薪、招生、调整服务费等措施扑面而来。

       随着2018年夏季的来临,儿科医生战高温的季节也随之而来,儿童看病难将会凸显。综合医院儿科医师短缺现象再次引起关注。

 

       早在2018年1月冬季流感季,天津海河医院儿科因医师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纷纷病倒,导致儿科门诊停诊。这家三甲综合医院儿科2013年开办,仅有门诊,医师3人,日均门诊量约60人次。该医院儿科平时还能满足患者需求,季节性疾病流行后导致医师不够用。

 

       高温季即将到来,估计这家医院的医生将不会轻松。

 

儿科现状

 

       “尽管儿科服务需求很大,但是很多县级综合医院至今依然没有儿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北大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秦炯告诉《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

 

       在这些县级医院里,儿童看病基本跟成年人混在一起。地级市综合医院,一般都会有儿科,但是亚专科专业化程度并不高。大多数市级综合医院儿科,主要接诊常见病、多发病。一旦有疑难重症患儿,儿科医生还是将其转至成人科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儿童血液科主任罗学群告诉记者,与成人科室相比,某些市县医院儿科在薪酬、人才培养、硬件设施等投入方面,差距很大;因为要兼顾医院科室整体发展,当地医院院长往往无法给予儿科更多支持。

 

       在省级城市和一线城市,大型三级医院儿科发展要更好。秦炯指出,像北大人民医院儿科,亚专科专业化程度比较高,基本与成人科室类似;18岁以下少年儿童均可在儿科就医。

 

       中山一院儿科发展至今,门诊和住院服务齐全,拥有六个病区,床位200多张。亚专科包含肾脏、呼吸、血液和肿瘤、风湿、内分泌代谢病、新生儿、心血管、消化、儿童ICU、小儿外科等。

 

       罗学群指出,有些三甲综合医院儿科的亚专科也并不齐全。比如,很多医院由于没有儿童血液和肿瘤专科医生,将儿童血液病收到成人科室,按成人的方案诊断和治疗,不符合儿童病患的特点,导致诊疗不规范。

 

       卫生主管部门此前提出,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0.69名,缓解儿科看病难问题。2016年11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要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儿科医生当时的缺口为86042名。

 

       在中国儿科医师短缺的背景下,无论是儿童专科医院还是综合医院,人手都不足,综合医院特别是较基层的综合医院儿科更明显。罗学群指出,教学医院儿科因为有规培医师补充进来,短缺不太明显,但跟成人科室相比还是不够用。

 

儿科沉浮

 

       罗学群1984年便在儿科工作。他透露,第一年的月薪51.5元,一年后转正涨到61.5元。当时,儿科虽然工作强度大一些,但与同级别其他科室医师相比,收入并无明显差别。当时,很多医学生毕业后也愿意选择到儿科。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公立医院薪酬体系开始调整。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科室经济效益决定医生收入,综合医院不同科室间医生收入开始拉开。儿科医师想方设法转岗到其他科室,愿意选择到儿科的毕业生越来越少。当成人科室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的时候,综合医院的儿科服务能力停滞不前,收入更加上不去。

 

       在综合医院儿科弱化的时候,儿童专科医院悄然崛起。2010年到2014年,国内儿童专科医院数量从60家增加到99家。

 

       秦炯表示,冬季流感高峰期时,有些儿童医院日均门诊量高达5000人次以上,甚至个别时期,日门诊量达上万人次。

 

       公众对综合医院儿科认知度降低,大量常见病和疑难重症患者涌入儿童专科医院。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没有专科特色或亚专科不强的综合医院儿科,发展进入恶性循环。因为人力不足,部分综合医院因少数医生生病或者流失,就会发生儿科急诊和门诊被迫关停的情况。这样的事件最近两年常见于报道。

 

       2018年2月,南方某三甲综合医院分院儿科住院患者达30人左右,仅有2名医生和5名护士可以24小时值班。由于医护人员流失,该院区儿科将停止接诊,逐步关闭。

 

       除了面对儿童专科医院的竞争,私营中高端连锁儿科诊所如今也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悄然崛起,深圳卓正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机构或将进一步分流综合医院的医生。

 

如何破局

 

       一方面是儿科看病难,一方面是部分综合医院儿科弱化,甚至干脆取消儿科。自从卫生主管部门发现这一苗头后,一直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公立医院必须设置儿科,增加服务供给。

 

       不过,在综合医院儿科长期弱化后,新开设儿科服务能力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综合医院儿科弱化和激励机制缺失有关。2016年,为提高综合医院儿科职业吸引力,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件提出,儿科医师收入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平均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高儿科医师的社会认可度,一些地方开始提升儿科服务价格。罗学群指出,服务价格上涨是对儿科医师价值的认同,因为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对于不合作的儿童患者,医生护士要多付出很多。为了增加儿科人才供给,政府还要求医学院校2016年逐步恢复儿科学专业本科招生。政府也鼓励其他科室医生转岗至儿科,增加服务供给。

 

       “儿科恢复招生,五年后可培养出第一批新医学生。毕业生规培或读研等深造需要三年左右。”秦炯表示,最早一批新学生十年内将逐渐走上工作岗位。罗学群有不同观点,他认为恢复儿科系未必是补充儿科医生的最好办法。欧美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没有儿科系,中国没有人愿做儿科医生的根本原因是目前环境所致。恢复儿科系就有人愿意报读儿科?最担心的是最终要降分录取,那将来儿科医生的质量堪忧。改善目前不利于儿科医生的因素才是关键所在。

 

       秦炯还建议,不同层级综合医院在儿科建设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策略:基层医院应重点发展公共卫生应急,在流行病来临时分解部分患儿就医压力;普通综合医院儿科要进一步增强常见病诊疗能力;三级综合医院则应重点提升儿科疑难重症服务水平。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儿科告急 > 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