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业呼唤合纵连横

时间:2018-06-14 14:19:30来源:中国医院院长作者:张晓利
纵向分工协作,横向扩面“加血”。分工明确、相互补台将是未来医疗卫生
服务业打造的方向。

       十九大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高了对人民健康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将医疗服务行业推入了一个新时代。

 

       新医改重启以来,在医疗服务领域,一直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费用合理化上发力。但是当下,一方面是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刚刚起步,医患矛盾仍然突出;另一方面则是医疗开支快速增长,未来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压力。

 

       与此同时,新的力量正在改变着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如政策、资本、支付、人才以及技术等,无疑对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社会办医这三大医疗服务提供者带来持续深远的影响。

 

       十九大报告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被概括为“优质高效”,预示着医改的下一阶段将侧重于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如何调整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必然将是未来的重点。

 

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纵向分工协作

 

       早在2009年,《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就开始强调对医疗资源进行正常、理性的配置。2015年,分级诊疗开始实施,成为解决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的必经之路。

 

       无论是站在强基层、发展医疗服务多元化的立场,还是参考国际大医院的成功探索,公立医院都不得不走“放”这条路。如放下常见病、多发病,松手高端、个性化医疗服务等。

 

       在资源重新分配、流动、重组的,实现按需导流,有的放矢的大趋势下,近年来,“瘦身”一直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主旋律。在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刚刚起步的当下,这一趋势仍将持续。

 

       其一,限制单体规模的扩张。过去的迅速扩张期已飘然远去,《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要求,2020年,县办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500张左右为宜,人口大的县最多不超过1000张;市办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800张左右为宜,可根据人口适当增加,但不超过1200张;省办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10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500张。

 

       其二,减少和取消门诊成趋势,定位在疑难重症。

 

       其三,继药品零加成后,限制药占比、控制耗材使用率仍将持续。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方来英曾表示,改革对医疗市场格局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各级医疗机构都需要在改革浪潮中主动调整,找到自己的再定位。在政策的冲击下,公立医院有两种选择:在内,向优质高效的服务要效益;对外,以医联体等形式构建自己的区域医疗圈。这与医改的目标恰恰吻合。

 

       不少医院的探索也佐证着这一趋势。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激励机制提升疑难重症指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采取日间手术模式,借助信息化手段,采用全新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提高了医院运行效率;中日医院发展专科医联体、专病医联体等。

 

       一家三甲医院、一批基层医院,加上互联网手段,将成为新常态。

 

       在纵向分工中,除了三级医院要放得下,基层医疗机构更须接得住,才能实现急慢分治、双向转诊,这是医疗界的共识。未来,“强基层”力度势必继续加大。

 

       《“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等多项政策文件为基层医疗机构做了全方位的规划。

 

       一是让优质资源流向基层,让基层共享资源,使基层医疗机构有机会获得优质医疗资源。

 

       二是“多管齐下”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能力,常见病诊断、抢救急救、专科建设、药品供应、医护人员工资补助等缺一不可。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病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的职能将愈加明显,与大医院之间的转诊流程将更加畅通。

 

       四是家庭医生将是基层医生未来的一个特色“标签”。

 

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横向协作互补

 

       近年来,观察医改的路径不难发现,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间强调的是“多层次”的架构,是纵向到底的分级;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强调的多是“多元化”的方式,是一种横向到边的铺设。

 

       社会办医逐渐发展起来的十余年,也是医疗服务业多元化办医格局打造的十余年。

 

       北大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认为,伴随老龄化、城镇化等社会经济转型过程,居民基本健康需求增长迅速,且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再加上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仍旧存在,亟需社会办医力量,完善薄弱领域,进一
步释放资本活力。

 

       在政策红利和社会资本的支持下,在医院数量上已经超过半壁江山;但“多而不强”也是其隐隐作痛的顽疾。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将是其不得不考虑的趋势。

 

       但在实践浪潮中,仍然有诸多的挑战与反思。一方面是公立医院的“强势”带来的压力,就连一直走在市场化前沿的宿迁,也在发展民营医疗多年后,重建了一所公立医院;另一方面,民营医疗机构存在无法做大做强的发展瓶颈。

 

       然而,多元化社会资本涌入,会助力社会办医扩容和整合;多点执业与医生集团兴起,能推动医生资源市场化;鼓励发展商业保险,有助于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支付方合作;领先技术与数字化能带动诊疗服务升级。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黄洁夫曾表示,社会办医不是拾遗补缺,而是激活医疗服务市场的一剂良方,它的推进时刻与公立医院改革的成败密切相关。

 

       在构筑分层次的医疗服务机构体系的过程中,社会化办医疗机构有望成为公立医院的重要补充和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方向已经明朗,实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业目标,只待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社会办医逐步各就各位。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新时代 新医疗 > 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