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筑展开自我革命之旅

时间:2018-03-07 11:18:02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张晓利
需求的转变,对医院建筑的诉求已不再是简单的容纳功能。在新的医疗背景下,医院建筑正在逐步展开自我革命之旅。

进入一所医院,给人最直观感受的往往是医院建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原院长王辰称,“欲建善所,必筑其基”。然而,随着医疗卫生进入新时代、医改浪潮的冲击以及智慧医疗的推行等,传统的医院建筑面临着满足不了更多元化需求的挑战。同时,因建筑的盲目性、随意性,医院建筑存在失语严重的窘态。

鉴于此,作为医院功能的承载者,医院建筑因势谋变已箭在弦上。那么,未来,医院该如何呈现建筑语言呢?日前,中日医院举办了中日两国医院管理暨医院建筑高峰论坛,来自中日两国的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表达着对医院建筑的见解,分析了未来医院建筑可能的发展方向。

 

需求引发变革

建筑是有时代痕迹的,医院建筑也概莫能外。不同时期的医院因时代不同、诉求变化而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侯岩回顾,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少医院囿于面积有限、就医需求不断增长等因素,往往“见缝扎针”式地搞建设,绿地被一座座不规整的二三层小楼取代。

还有一种普遍现象,医院建设多追求外在形式,往往不考虑合理的流线组织,导致内部组织不科学,人流混杂、洁污交叉,既不利于患者和医务人员,也存在安全隐患。

“当时,对医院建筑的诉求相对简单,然而这样的一个时代,已经在新的需求面前被画上了休止符。”

在医院层面,医疗卫生需求持续增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不断深入,挑战着传统的医院建筑。如分级诊疗政策中提倡强住院、轻门诊;强日间、重手术;强急重、调检查;提人文、重体验;强科研规培、重智慧支持等。

再加上,医院信息化建设、就医流程的优化、效率提升、MDT的推行等,空间调整、功能变化、迎合智慧设施的转变对于医院建筑已在所难免。

对于未来医院规模,侯岩称,总体规模将控制,像中日医院这样的省部级医院,单体床位原则上1000张,不超过1500张,可建立分院;门诊单元也将由普通门诊手术改为日间手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也将映射在医院建筑上。

 

医院建筑失语严重

“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而医院建筑存在严重失语。”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许海涛表示,不同医院如不同地区,当有自己的风格。然而与城市的千城一面类似,医院也出现了功能环境与气氛同质化,忽略医院自身文化、特点和地域性,导致文化失语和建筑失语严重的态势。

建院33年的中日医院对医院建筑做了不少功课。“中日医院在1979年协议建院之初,是承载着现代医院建设新希冀而诞生的。在当时,中日医院融入了政治、外交资源,建筑上也很超前。”王辰介绍着医院的历史背景。

可以说,优秀的医疗建筑本身不仅会是时间沉淀的经典,更会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中日医院的“南苑、鉴真花园和樱花园”三大花园就是医院建筑的文化结晶,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

“院中之园樱花园中的樱花,绽放和落英齐发,预示着对生命的思考。”

中日医院最早的设计参与者樱井郁也先生回顾说,以人为本、安全与安心、回馈社会为中日医院当初设计的三大设计宗旨。

王辰认为,医院建筑除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优化流程服务方面彰显价值外,也是医院文化最物化、外在的载体。医院应认真审视建筑中蕴含的文化。他坦言,凝聚医院核心文化过程中,要从建筑中汲取养分。

近一两年来,中日医院着力对“南园”——这一中国医院少有的园林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挖掘、整理和展示,并组织了艺术品牌工程,让医学与艺术联姻。

除了建筑失语外,许海涛表示,中国医院建筑还存在三大弊端。其一,缺乏策划和前期研究、建设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见缝插针”现象普遍;其二,片面追求规模,而忽视安全、生态节能、经济合理和运营管理等内涵;其三,忽视公共空间的功能细化设计、细节缺失。

 

呼吁有态度有温度

“德国医院要求投资的1%用于艺术品陈设。”许海涛表示,西方医院建筑的历史比我国要长,他们对医院设计的研究比我国更深入细致,德国的医院从整体功能设置到每一个细节设计,无不体现对人的关注。

毫无疑问,好的医院建筑,不只是漂亮的大楼。作为医院建筑的管理者、使用者,王辰认为,医院建筑不仅应体现科技的先进性,方便患者,更要体现人文关怀,让患者舒服。

中日医院有着“最不像医院的医院”的称号,这也是在国内为数不多的花园式医院。“患者在治疗间隙,便可置身于公园一样宁静、舒适的环境。三大花园常常出现温情画面,是患者精神寄托的重要地方。”

“建筑于医院的意义在于硬的东西上要有软的东西,至柔则至刚。”北京建工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李俊瑞称。

据李俊瑞介绍,中日医院国际门诊部建设遵循从细节出发的原则,从大厅沙发的形状,到花木的摆放都用尽了心思,甚至镜子也做了独特处理,舒适感、空间感、光线安排更是煞费苦心。“好的环境也是一剂药。建筑需要有灵性的环境塑造和空间来铺垫建筑的魅力。”

日本医疗学会理事长高崎健认为,医院建筑的设计重点是服务患者,应以对患者关怀为基础,从而建立与患者的信任管理。

然而,医院建筑又属于特殊建筑,不仅属于建筑学范畴,还游走在医学、卫生学、医技工程等边缘学科之间。它具有技术性和艺术性双重要求,且技术性高于艺术性。

同时,囿于医院是人员密集的场所,仅流线的设计就包括多个方面,如动静流线、医疗流线、人员流线、物资流线、洁污流线等。医院建筑要做到有温度、有态度并不容易。

其中,“拥堵不过医院”的现象就十分普遍,且棘手。为缓解医院周边的拥堵,医院建筑不仅应为城市公共交通留有发展空间,还应充分重视与其紧密联系。

不少医院也可做一些探索,如中日医院建设了立体停车场、停机坪,打破了交通高度堵塞的困境,也打造了国家级急诊中心。还有不少医院与北京公交集团结合,开通专线,如北京妇产医院(东院)专线、首都儿研所专线等。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参会风波 >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