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门诊会诊 做实模式仍需努力

时间:2017-03-03 14:18:28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孙茜
目前,南京多家医院相继成立多学科联合门诊,使患者、医生、院方多方受益。

2016年12月,南京市中医院在该院开展了一种新的诊疗模式:多学科门诊会诊。患者挂一次号就能见到多科专家、解决相关问题。

据了解,目前南京已有多家医院相继成立了多学科联合门诊。比如南京鼓楼医院的“消化病多学科联合门诊”,汇集了普外科、消化科、肿瘤科、感染科、放射科等学科专家团队,针对疑难患者共同会诊讨论,提供全面、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南京总医院开设的“肺癌联合诊治中心”;江苏省人民医院开设的胃肿瘤、肺癌、淋巴瘤、妇科肿瘤、结直肠肿瘤以及脑卒中等多学科联合门诊等。
 
渐成国内各医院标配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提升,科室的分类越来越细,且诊断及治疗手段越来越多样化。过去,在传统大内科、大外科和全科诊疗模式下,仅由一名医生便可完成多科疾病的诊疗工作。但随着各专科的发展,一名医生已经无法承担如此重任,随之带来的是专科化诊疗模式快的速发展,成为我国医疗服务中的主要模式。相比传统的“大科化”诊疗模式,专科诊疗模式具有疾病划分细、诊疗精细化的特点,但是它也带来了弊端,导致涉及多学科的疑难杂症极易成为“三不管”地带,而且单一专科对这些疑难杂症的诊疗显得无力适从,但是又没有很好的途径让其他相关专科的医生也一同参与到诊疗或进行学术探讨和科研的工作中。
“专业的细化随之带来一定的弊端,比如各科医生各自为政,在知识上对其他专科领域也没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就苦了患者。”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虹表示,一些涉及多个学科的疑难病症患者,需要反复就诊、重复等待,老百姓对于“看病难、看病贵”的抱怨与此也不无关系。
临床上疑难慢性病的诊治需要多个专科协作解决,但实际情况是医院一个专科医生是不看其他专科病的,患者如果要看另一个症状必须再挂一个号,重新排队,一个病跑几个科、看三四个大夫。“患者常常在不同的科室之间奔波,而不同科室又会制定多个治疗方案。不仅给患者看病带来诸多不便,也影响诊疗的综合效果。”王虹表示。因此,为了让疑难病患者得到最及时有效的诊疗,目前国内不少医院也都相继开设了多学科联合门诊。
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很成熟了。这种模式既类似但又不同于专科化诊疗模式,其按“病”不按“科”的特点进一步传承专科精细化发展的特点,但又联合多学科对疾病进行“多对一”诊疗,让不同的学科在协作中进行交流进行协作,将不同学科间的诊疗方法不断融合,从而推进各个学科的共同发展,也进一步提高相关疾病的综合诊疗水平。
 
“双赢”的诊疗模式
在传统的住院患者管理中,如果主管医生发现患者有超出自己科室范畴的问题,会开出会诊单,请别的科室专家会诊,例如一个心内科大夫会给高血压患者请眼科会诊。但这种会诊的制度是以医生为主导,强调的是“我的患者”;而多学科联合诊疗是以患者为中心,完全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来制定诊疗方案,需要哪科就叫哪科。可见,这种全新的模式是将疾病的诊疗中心从“科”转向“病”,“医生”转向“患者”。同时,这种转变带来了医患双方的双赢局面。
虽然多学科联合诊疗是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来制定诊疗方案,但是这种诊疗模式不仅仅是患者受益,参与多学科联合会诊的医生也会在学术等方面获益匪浅。
“每个医生的知识面是有限的,大家通过门诊的联合会诊平台交流,都有了很大进步。”从医近20年的普外科主任王光明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尽管工作量增大了,每个医生仅能拿到普通专家门诊的报酬,但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因为通过联合会诊,可以讨论出一个针对疑难杂症的最优诊疗方案,针对每个医生来说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同时,医生之间信息的共享,使每个专家不但在自己领域的技能越发精进,对其他领域的知识和进展也都有所把握,甚至得到启发,整个团队的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多学科协作,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最佳治疗方案,提升了医疗质量,还充分尊重了患方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有效减少了医患纠纷。
此外,建立的门诊多学科会诊模式,不光可以解决门诊复杂及疑难病例处置,提高了门诊诊疗水平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在专科间建立了固定的协作关系,非常牢靠。
 
“坐实”仍需多方努力
如今在国内,多学科联合门诊在全国各地的医院也越开越多。虽然被很多人认为是最理想的诊疗模式,不过也有不少专家指出,尽管国内很多医院开展了联合诊疗模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能否“坐实”这一模式仍需多方努力。例如有的医院流于形式,要么参与的专家较少,且不固定,要么只追求量,忽略了质;有的医院的联合门诊则由于宣传不足,患者寥寥无几,最后不得不停办;另外,由于还属于新生事物,在收费方面各家医院标准不一,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
“相较于普通门诊的挂号费,多学科联合门诊的收费不菲,而且目前各医院的多学科联合门诊挂号费标准不一,这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王光明坦言。
此外,也有不少业内专家表示出另一种担忧,在优质医疗资源已经日趋紧张的今天,大医院开设多学科联合门诊,汇集多位专家为少数患者会诊,是否会造成优质医疗资源的浪费?对此,王光明则表示不必过多担心。他认为多学科联合门诊的数量或患者人数,贵在“精”,不在“多”,所以医院的多学科联合门诊的就诊患者,都是经过医生评估或是通过外院转诊的疑难杂症。
比如华西医院门诊部开设的疑难疾病多学科联合门诊,其中对就诊患者的条件,该院就列出了两类人群:一是专科看诊医生建议的患者;二是固定病种,比如肝脏肿瘤、结直肠肿瘤、泌尿肿瘤等患者,以及银屑病、帕金森、癫痫、脑血管病等患者。针对这些疾病患者,该院专门开设多学科联合门诊。门诊由两名或两名以上具备门诊资质的专家现场讨论患者病情,从而明确诊断或出具最佳的治疗方案。
“在传统门诊里,高年资专家忙于看常见病,实际上也是优质医疗资源的浪费。”王光明表示,只要重视联合门诊的“质”,就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尽管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不过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显然已经在各地医院“生根”。王光明也直言,这种诊疗模式想要在国内的医院“发芽”,则离不开医院管理者的大力推动以及医生积极参与。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回·汇2016 > 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