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庭芳:与时俱进创新品管圈

时间:2017-02-15 16:54:52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郭潇雅
品管圈已成为我国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锐利武器,但要让其发挥更大作用,还需探索换代。

医院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医疗质量、医疗流程、患者安全、信息技术、人力资源、财务薪酬、仪器设备、医院文化、发展战略、市场营销……如何选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对医院各项工作进行高水平、高效益的管理,成为时下医院管理者不断思考的问题。

品管圈以工作性质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基层人员在同一工作场所组圈,针对所选定部门内部的问题,以自动自发的精神,结合群体智慧,通过团队力量,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各种品管手法,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并通过群策群力,使成员体验到参与感、满足感、成就感。目前,品管圈成为最受医院欢迎的质量管理工具之一。
11月25日下午,第十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分论坛——“品管圈的系统秘密”特邀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创始人刘庭芳教授,讲解了品管圈的起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参会者带来一场精彩的“导师私享会”。
 
品管圈在我国初见成效
品管圈活动由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创建。1962年4月,日本品管大师石川馨博士在“日本科学技术联盟”发行的《现场与QC》杂志创刊词中,提倡“以现场领班为中心,组成一个圈,共同学习品管手法,使现场工作成为品质管制的核心”,自此开启了日本品管圈活动。很多学者专家认为品管圈就是日本品质第一的秘诀。石川馨博士是日本质量管理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品管圈之父。
据刘庭芳介绍,到1966年4月日本就有了超过一万个品管圈,之后的三十余年中,品管圈为日本企业界创造了巨大财富。通过品管圈活动,管理者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就可以解决很多突发和复杂的问题,降低变异性并预防复发。有人认为品管圈运动帮助日本渡过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迅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在我国医疗界,台湾地区最先开展品管圈活动。1999年,台湾“财团法人医院评鉴暨医疗质量策进会”就开始筹划第一届医疗品管圈发表暨竞赛活动的各项事宜。2000年3月30日,由台湾地区公卫医管与行政界代表、医疗临床界代表及产业管理专家代表等各10人,正式筹组第一届医疗品管圈评审团,并于2000年4月正式公告开办。
中国大陆地区自2000年以后,有少数医院开始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不同的质量部门,如护理部门、药事管理、手术室以及医院质量相关管理等。此后,品管圈活动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迅速。2004年后,海南省医疗机构已开展和应用品管圈1000多圈;2007年,上海多家医院开启品管圈活动;浙江于2008年开始从医院药学部门带头推动品管圈活动;四川、北京、广东、安徽、重庆、湖北、江西、青海等多个省市的医疗机构也相继开展了不同主题的医院品管圈。
各地开展的品管圈活动均取得了较好效果,体现了改善医疗质量的时代要求,调动了医院员工主动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的积极性,推动了先进质量管理工具在我国的应用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一种医院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提升了医疗卫生工作者自助改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目的。
刘庭芳认为,随着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一种具有医护特色的、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群体文化正在医疗机构中萌生,这种内生性的意识激发起广大医护人员的聪明才智和管理热情。医疗质量和品质是医院的生命线,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行品管圈活动,使圈员们自发地发掘问题、解决问题。毫无疑问,品管圈活动将成为当前医疗质量管理活动中的一大利器。
在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实践品管圈的同时,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逐渐意识到品管圈的重要性。原国家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于2010年委托清华大学开展了“品管圈在我国医院适宜性应用研究”课题。通过努力,研究如期结题,研究成果产出50万字的《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一书,该书受到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和喜爱,已六次印刷逾8万册,成为行业内最畅销工具书之一。同时,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荣获“2015年中国医院协会科技创新奖二等奖”。
为了进一步在医院推广品管圈活动,2013年11月,刘庭芳教授发起并成立中国医院品管圈联盟,目前联盟已在全国建立8个医院品管圈培训基地,并成立了临床医疗专业委员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医技管理专业委员会、药事药物专业委员会、行政后勤专业委员会。联盟主要通过举办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和公益性培训班,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品管圈工具和质量持续改进理念。
 
课研型品管圈亟待推广
中国医院品管圈联盟与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分别于2013-2016年成功举办了四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比赛规模不断扩大,圈组质量逐步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国内31个省、市、区医疗机构已经开展了约35000圈的质量持续改进活动,参与品管圈活动的医务工作者逾40万人次。
通过品管圈大赛,品管圈在中国大陆地区医疗界呈现出“质”和“量”的双飞跃。主题涵盖范围扩大到质量、安全、成本、服务、流程等多个领域。品管圈活动的导入直接提高了医院和医务工作者进行持续改进的热情,树立了全面质量管理(TQM)理念,提升了医院整体的管理水平。对中国医院而言,品管圈这一改善工具已不再陌生。由品管圈所引领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工程也在各家医院如火如荼。
然而,我国大陆地区医疗界导入品管圈活动时间晚、历程短。回顾过去四届品管圈大赛,绝大多数参赛作品均为问题解决型,而课题研究型品管圈(以下简称“课研型品管圈”)由于操作难度大、创新性强、相关专著文献缺乏等因素,很少为我国医务工作者所应用。从首届大赛课研型占比为零,到第四届大赛上升到8%,耗时长达四年之久。
据刘庭芳介绍,1996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第十届国际质量大会上,将“开拓与适应新业务”“突破现状”“魅力质量”三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挑战性选题,区分定义为“课题研究型”,并推出了“课题研究活动的7个步骤”。到2014年,我国大陆地区的医疗机构开始尝试导入课研型品管圈活动。但时至今日,中国大陆地区医疗界参加竞赛的课研型品管圈作品仅22圈(主要在第四届医院品管圈大赛课题研究专场发表),因此,课研型品管圈亟待推广。
课研型品管圈在工业、产业界被称为“创新型”QC小组,是建立在成熟品管理念和新品管手法基础上的产物。其定义为:圈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与品管手法,达成更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最终实现“新规业务(操作)的应对”“现状突破”和“魅力性品质的创造”这三个目标之一。
刘庭芳说:“问题解决型品管圈主要针对目前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既有的工作方法为前提予以解决,在实施中追寻原因,对现状工作做出部分改进。而课研型品管圈主要是针对新的、无既往经验的新问题、新课题,在新的期望与目标产生后,不以既有的工作方法为前提,而是通过探讨对策、手段,创造出新的工作方法达成新的期望值。”
在2015年6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确定为国家战略,旨在增加各企事业单位活力,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创新生态系统”时代。
对此,刘庭芳认为,课研型品管圈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团队创新的过程,与国家大政方针接轨。医疗机构的“国家队”和部分“省队”需要在熟练掌握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的基础上,率先导入课研型品管圈,引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工程的创新潮流。在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尝试建立品管圈活动推动小组,主动提出课题,精选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圈组,将医疗技术、护理知识与管理艺术有机融合。
 
品管圈探索靡所底止
无论是课题研究型品管圈,还是问题解决型品管圈,都是以PDCA循环为基础理念开展的质量改进活动。因此,在实践操作中两者的核心理念、操作步骤和品管手法运用有诸多相似之处。但课研型品管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步骤包括改善工具判定、课题明确化、最佳方策探究(图1)。
改善工具判定步骤紧跟主题选定,这一判定结果非常重要,将直接影响到改善活动类型为课题研究型还是问题解决型。操作过程中可利用“QC STORY判定表”帮助圈员进行判定。
课题明确化步骤主要包含项目掌握、现况把握、设定期望水平、设定望差值、攻坚点确定等阶段,通常采用的方法有:5W1H、4M(人、机、料、法);传统品管手法(包括查检表、柏拉图、系统图等);VOC(顾客声音)等。
最佳方策探究主要分为探讨实施顺序、期待效果预估、障碍(副作用)的预测及事前防范对策的探讨、选出最佳方策四个阶段。最适方策探究过程所采用的品管手法多样,运用难度较大,因此需特别注意。
刘庭芳认为,品管圈在我国医疗行业发展势头正劲,如何保持这种势头,并形成长效机制,唯有保持开放性的心态来借鉴其他行业、规范培训市场和鼓励创新,才是我国医院品管圈发展的后续主攻方向。
一方面,在工业和产业界,品管圈活动早已从问题解决型和课题研究型衍生出“顾客需求掌握型”“All IN ONE(整合型)”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医疗机构有必要走出去,跳出医疗行业束缚,向其他行业学习、取经。
另一方面,对于医院而言,高质量的培训与辅导是确保品管圈活动顺利开展的主要前提条件。针对当下相对无序的培训市场,应当建立规范和监督机制,严格把控培训机构和讲师的准入,引导培训市场走向有序发展,形成良性竞争。
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EFQM)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管理工具运用的三阶段:理解与掌握、区分优先等级和合理选择。经过实证分析,得出管理工具的科学运用是达成组织目标的有力保障。在现代医院中,质量是医院管理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而管理工具的科学、合理应用是保障、控制、提升医疗质量的基础。
刘庭芳表示,目前中国医院对于管理工具的应用已初具规模,但工具乱用、滥用和不知如何使用等情况依然存在,急需成熟、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来指导。品管圈如何与追踪方法学(TM)、根本原因分析(RCA)等其他医院管理工具合成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管理工具应用的长效机制,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是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医改启示录 > 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