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疗的价值会得到认可

时间:2016-08-24 14:51:33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作者:刘文生
——专访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主委、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励建安

在中国康复医疗界,励建安是当之无愧的领军者。

他擅长心血管疾病的运动与康复治疗、运动控制障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及神经阻滞、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他领导创立中国综合医院第一个完整配置的步态分析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开展肌肉痉挛的神经阻滞治疗并推广应用;他率先发展康复医学教学和建立国内康复治疗学本科教学体系;他主持的多项课题从康复基础理论和运动机制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为中国康复医学的临床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然而他不甘心仅仅做一个大咖级的专家,在有限的学术圈子里钻研学问,事实上,他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一直坚持为康复医学发展谏言、呼吁的专家。他试图凭借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乃至世界康复医学的发展。一直以来,他都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改变社会、政府对康复的认识上面。近年来,他积极参加国家卫生计生委各项康复医疗相关政策的研讨和制定,带领中国康复向前发展。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是最早进入四川的康复专家。此后,他又参加青海、云南等地震康复救援工作,让自己奋斗在灾区第一线。

2014年,励建安入选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接受采访时,他说:“获得美国国家医学院的外籍院士是我国康复医学影响力和地位提高的标志,作为获此殊荣的中国人,我为祖国和全国康复医学人而感到荣耀。”

置身康复医疗工作几十年,励建安对中国康复医疗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清晰的认识。他洞悉其中的弊端,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对中国康复医疗的未来充满希望。《中国医院院长》有幸采访了励建安,他系统地解答了中国康复医疗的发展问题。

《中国医院院长》:中国康复医疗体系建设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励建安:中国康复医疗体系建设的提出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地震让大家意识到必须要做康复医疗网络,但那时候还是朦胧阶段,只是有这个想法。到2009年,国务院新医改文件提出“防治康”三结合的思想,把这个概念进一步清晰化。

真正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元年是2011年。2011年8月25日,原卫生部医政司在南京召开了全国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启动会。14个省份46个城市参加了试点。思路进一步明晰是在2012年,当年原卫生部召开了全国康复医疗工作会议。这是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里程碑会议。

会议围绕《“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的大政方针。那时候思路已经非常清晰,要把这一思路纳入公立医院改革,也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康复医疗。会上对三个层级的康复医疗做了非常清晰的定位:三级医院立足于疾病急性期的早期康复治疗,康复医院和以康复为主的二级医院为疾病稳定期患者提供康复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遗憾的是,原卫生部推动的康复医疗体系建设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

《中国医院院长》:随着慢性病的蔓延和老龄化的加剧,康复医疗会迎来爆炸式需求。康复医疗的需求包括哪些范畴?

励建安:疾病凡是不能治愈,就会有功能障碍,只是程度不同、类型不同。不能治愈的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康复需求。有的需求必须住院完成,有的需求可以在社区、家庭完成。现在看到的需求大部分是凸显出来的所谓刚性需求,比如肢体瘫痪等。康复给人的印象就是这两大类,即神经康复和骨关节康复。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两大类问题在综合医院显得比较突出。

但是还有大量的其他需求是被忽视的,比如各种类型的慢病。慢病是一个大领域,慢病中心脏类疾病的康复已经渐入热潮,呼吸类疾病中慢支肺气肿、肺纤维化、哮喘等都是呼吸康复可以做的。这两个合在一起叫心肺康复。心肺功能是身体耐力性运动能力的基础,因此心肺康复是所有运动耐力下降患者的共性问题。神经瘫痪、老年人、各种慢性病的患者都有心肺康复问题。肾脏康复中透析患者也有刚性需求。还有肿瘤康复,肿瘤确诊后,在手术和放疗化疗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康复医疗来做很多事情,包括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除了慢性疾病,还有以年龄、人群划分的疾病。儿童脑瘫、运动发育迟滞、智力发育迟滞、自闭症、先天性畸形等都需要康复。妇女产前产后也需要康复。还有一个大的群体是亚健康人群。亚健康跟缺乏运动相关,凡是和缺乏运动相关的病都有康复需求。

《中国医院院长》:您如何评价目前三级综合医院康复科的发展?

励建安:康复医疗涉及到所有临床科室,跟医院领导的观念有关系,康复科发展取决于领导怎么认识康复医疗的价值。价值有三方面:一是康复医疗有明确的社会效应。康复会让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好,让患者出院后的后续医疗服务更好。二是康复医疗的医学价值。临床各个科室有了康复医疗后临床疗效是有显著提升的,特别是早期康复介入。三是康复医疗的经济价值。康复医疗是服务收费为核心的学科。怎么可能不挣钱呢?康复医疗肯定会创造价值,收费标准再调一调,达到合理的程度,经济效益就更高了。

目前,综合医院重临床轻康复的局面正在改观,即使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也不得不改观。

《中国医院院长》:三级医院早期康复介入包括哪些内容?

励建安:早期介入其实很简单,临床各个科室大部分患者要避免绝对卧床休息所带来的弊端。床上体位、轻微活动、并发症的处理、疼痛、心理治疗等都需要康复介入。比如关节置换,手术之前一定要做一件事情,要学会怎么用拐杖。手术之后拐杖用错的话,动一下关节就坏掉了。由于关节置换会损伤肌肉,使肌力减弱,事先把肌肉力量练好,手术后肌力减弱程度就不会太大。此外,还有各种宣教、体能、心肺能力训练,这些都是影响手术最后结果的重要因素。

做早期介入,康复医学科治疗师到临床科室是一种方式。我认为更大的空间是临床科室的护士转岗为康复治疗师。因为专科护士对专科疾病的临床处理非常了解,经过一定的康复治疗技术训练后,可以有效地实施特定疾病的早期康复工作。

有人说康复医学科的工作不能给临床科室做。其实康复医学科是一个临床科室,和心脏科、神经科是平等科室,假设心脏科的医师和护士都做康复,康复医疗的队伍不是扩大了吗?每个科都做康复,康复就变成大康复了,应该提倡大康复。

《中国医院院长》:您曾经表示定价、人才、医保是康复医疗的三大瓶颈。能详细分析一下吗?

励建安:定价和医保决定了从业者经济收入。定价十几二十年不调整,江苏省收费标准的康复医疗按摩是45元一次,而在足疗店做一个足疗一百多。目前还有2~3元钱的项目。药品加成取消后,江苏省康复服务价格提升了30%,有很大帮助,也未必全部合理,有的该上提,有的不该上提。有些项目未必是有效的,价格却很高,几百元钱的也有。当然,都提30%对学科总的发展来说是好事。价格是非常严谨的问题,没有全国标准,也没有专业领域的讨论,都是地方自己在定,各地价格差异很大。

有很多地方没有把康复医疗放进医保范畴,连2010年那9项都没有放进去。国家说得好,地方执行却很差。2010年那9项出来以后,有的省份至少5年内都没有进医保。

人才是一大问题。康复医学科不受重视,在夹缝中成长,这使得原有的基本队伍素质就不高。而在目前的人才队伍建设中,还有一些重大的政策瓶颈。比如治疗师到现在还不是一个职业系列,治疗师只有职称考试,没有职业准入。江苏省若干年前治疗师要晋升高一级职称得考检验、考营养。现在人社部批准了心理咨询师、推拿按摩师、康复理疗师的执业资格考试,就是没有康复治疗师。康复学科根本就没有康复理疗师这个职业,医院不承认康复理疗师,但是却批了,有人还办资格培训班。康复治疗师是全世界公认的康复医学人才的基本构成,到现都不是一个职业,怎么在医院就业。

当然,过去院校培养就没有治疗师这个系列,2001年刚刚开始建立,现在比较多,大概有近200多所中专、大专、本科院校在培养治疗师。院校教育水准不高,但教育增长速度超级快。目前一年的培养能力差不多在10000人左右,但是还有很大缺口,距离美国康复治疗师(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的总数还差 30万。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按同样的水平比就不是30万的缺口,在100万以上,差距非常大。

康复医学的专科医生培训从2003年起步,到现在还没有真正走到位置上,很多界定不是太清晰。原来三年规培后通用型的康复医师就可以出来了,现在加2年才能是康复医师。也就是说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5年才能拿到康复医师资质,这么长时间谁还愿意干?这是政策面临的重大挑战。我支持专科医师规培这条路,但实施路线需要合理才行。目前,康复专科医师每年只有两位数、三位数的增长速度,而我们需要5位数的增长,差得太多。

《中国医院院长》: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短时间内缓解人才压力?

励建安:现在中国面临康复医疗机构成倍增长的挑战,特别民营资本,投资康复医疗是合情合理的方向。康复医疗要发展是挡不住的潮流,人才从哪里来是一个大问题。规培和院校培养太慢,所以我今年提出要实行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向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转岗。转岗就是临床医师转成康复医师,临床护士转成康复治疗师。这个一定是按照特定专科走的,比如骨科医师转成骨科康复医师,心脏科医师转成心脏康复医师。医师拿两张证,标准执业证书是原来的,再加一个培训合格证,护士转岗也是跟着专科走。

动力在哪?过去没有动力,现在是有的。医药没有分家之前医师护士都活得很滋润,现在不行了,现在所有内科科室把药品的利益拿掉以后都有生存问题,相当部分外科科室把高值耗材利益削平之后,也有生存问题。因此,增加服务类收费是必然趋势。而康复医疗是典型的服务类收费。现在心脏康复逐渐成为热潮,很多心脏科都已经开始在做心脏康复。不能指着心脏康复全到康复科来做,心脏科也要做,这和生存有关系。

很多二级医院要转型,转型不能把原有医务人员抛弃,原有医务人员都要用,不把临床医师转为康复医师怎么办?我认为康复医学工作者应该抓转岗培训。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已经委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做这件事,我们正在积极筹划,下半年会启动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向康复转岗的培训班。

转岗培训会是未来几年解决人才建设的基本措施。

《中国医院院长》:目前,不同层级的康复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患者流动、转诊机制与渠道。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励建安:转诊不畅通的原因是医院之间的经济壁垒。医院都要把患者留下来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利益。事实上,不仅医院和医院之间有壁垒,科室与科室之间也有经济壁垒。为什么心脏科不愿意康复科到自己科室做康复,而愿意自己做呢?还不是因为利益。经济壁垒是学科建设的一大障碍。

此外,患者要下转也得基层有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中有康复,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职位是留给康复专业的。其他功能都设有岗位,唯独康复没有。没有岗位怎么招人,这是巨大的问题。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国家全额拨款,干多干少收入是一样的,人员没有积极性做康复。机制问题不解决,社区康复很难做起来。这也是政策瓶颈。

《中国医院院长》:设备是否是影响康复医疗发展的一大因素?

励建安:康复医疗不一定需要高精尖设备。中国一味追求高精尖设备不是好导向。一些高端医院可以有一些先进设备。不是一定要有先进设备才能发展康复医疗,这之间的关系应该理清楚。

《中国医院院长》:国外康复医疗发展对中国有哪些借鉴?

励建安:在美国,康复理念已深入到临床医师的心中。社会公众接受度也比中国高得多。中国发展康复才几年,意识上的差距很大。经过这么多年发展,美国社区康复医疗的网点特别充足,人才队伍也强大得多。更好的是英国、德国和日本的体系,医师收入不是依照手术、开药数量而定,很多临床医师很乐意搞康复。日本心脏康复医师绝大多数是由心脏科医师转过来的。在中国,心内科医师可能愿意,心外科医师是不愿意的。

举报电话:01058302828-6823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 电子杂志 > 康复再起 > 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