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院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6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西医改桥头堡

[复制链接]

21

主题

21

帖子

8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16 16:1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访厦门市卫生局局长黄如欣

    桥头堡是陆桥经济研究中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年均经济增长率达18%以上,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厦门市,早已是闽西南医疗卫生的桥头堡。
    当记者造访厦门市卫生局局长黄如欣时,他正在阅读一份福建省卫生厅下发的文件。他欣喜地告诉记者:“以厦门模式为参照的福建省居民健康档案省级平台即将开始建设,这将是福建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力抓手。”在新医改浪潮下,作为我国首个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区、福建省首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厦门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医改走势的风向标。
    冲破资源壁垒
    《中国医院院长》: 作为厦门居民健康档案课题组组长,您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黄如欣:信息共享和交换是项目建设的最大难题,换一种说法,就是要想尽办法让医疗机构把病人信息拿出来共享。通过制度设计,厦门最终在“医疗重组计划”(三级医院带社区医院)的一体化进程中实现了医疗机构间的数据共享。这是一次医疗资源整合的管理变革,是需要一定的决心才能推动的。
    《中国医院院长》:医疗资源整合后,如何平衡大型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各方利益?
    黄如欣: 我们进行资源整合的目的,不仅要提高一级医疗机构的就医率,还想在短时间内提升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最终提升厦门市医疗体系的整体服务水平。
    “医疗重组计划”已经在厦门实施三年,不仅实现了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三级大医院也利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区属医院的资源盘活了存量。
    大型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一体化管理,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人才流动起来。以前社区是社区,医院是医院,很多医生在社区呆上5年、10年,很难提升业务水平,跟医院里同年资的医生相比差距很大。如果老百姓选择首诊进社区,社区全科医生没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或者是诊断过疑难杂症的经验,就容易出现漏诊。如今,厦门市要求医院里的医生甚至专家要到社区工作,社区工作人员也要到大医院工作。为了鼓励医生下社区,我们规定,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应不低于医院的平均工资。
    医院不仅要担负培养社区医生的任务,还要负责社区的运营管理。一般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是赔钱的,我们为此实行了一定的财政补助,在社区看一个病人补贴11元,而在大医院通常仅为3元。通过经济补偿的方式,提高医院在社区解决小病的动力。
    信息化“上山下乡”
    《中国医院院长》:厦门地域以前仅包括厦门岛,现在,位于陆地的同安、翔安等偏远山区也被归入“大厦门”,如何推进区域医疗的进程?
    黄如欣: 应该说,区域医疗协同工程只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8年,我们连接了80%的医疗资源,实现了大型医院间的全部连通。2009年,我们主要进行了厦门岛以外的边远地区医院、社区、卫生院和具备条件的卫生所的联网工作。如今,厦门市90%以上的卫生资源都进入到这个网络,还有不到10%的资源属于民营资本。没有同这部分资源实现联网并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出于管理和隶属关系方面的考虑。
    当然,这些医疗机构也都在积极加入到网络中。如果他们不加入,老百姓就不会去就诊。即便去就诊,老百姓的诊疗信息也会不完整。
    《中国医院院长》:福建省属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即使在厦门岛外与岛内,居民生活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如何加强对岛外农村基层卫生的支持?
    黄如欣: 解决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要逐步实现岛外与岛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了提高岛外居民的就医便利性,2 009年,我们在岛外建成34座标准化村卫生室,在岛内完成9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建设改造任务,并出台了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培养培训规划,确保到2011年建成“城乡15分钟健康服务圈”。
    为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我们还通过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镇卫生院招聘培养临床医师计划、基层培训全科医生计划、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在岗培训计划等措施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海西”医改提速
    《中国医院院长》: 厦门推出了哪些医改落实方案,包含哪些亮点?
    黄如欣:我们着力在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三个方面。特别值得提及的是,福建省选定厦门市作为唯一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我们一方面要为公立医院培养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也要为公立医院创造发展条件。
    厦门医改的最大亮点是,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全民医保。2008年,我们将未成年人及农村居民的总筹资额由每年人均130元统一提高到240元,其中财政补助190元。同时,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卫生部门监管、商业保险公司承办模式,转变为统一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大医保”体系。
    2009年,我们又将城镇居民和未成年人医保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即从以前的7万元提高到15万元。


    《中国医院院长》:我们注意到,长庚医院不仅在厦门落户安家,还纳入到医保体系。厦门市对这家台资医院的态度是什么?
    黄如欣:长庚医院在厦门享有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不仅如此,我们还希望卫生部在厦门市试行多种政策:允许台湾地区投资人以独资形式在厦门创办医疗机构(含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允许台湾地区医师在厦门开设特色专科诊所;允许台湾地区的医师注册比照大陆医师注册制度执行等等。
    我认为, 无论什么样的所有制,只要医疗资源是优质的,最后老百姓都会受益,而且还可以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当长庚医院进驻厦门后,本地公立医院都很紧张,在服务流程等方面做了很多改进,更加注重方便患者。因此,只要能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那么引进外资医院的目的就达到了。
    《中国医院院长》: 在海峡两岸医疗交往方面,您有哪些思考和布局?
    黄如欣:长期以来,厦门市始终把对台医疗交流合作当成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成果,比如,建立了闽西南五地市、厦门同金门之间的卫生应急沟通机制。
    目前,我们重点推进的工作还包括:建立海峡两岸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及医疗救护基地医院网络;争取卫生部在厦门试行多项配套政策:将厦门作为台湾科学中药进入大陆的试点城市;扶持和推进一批台资健康机构的发展。
    我们希望以更高的起点和更宽的视角在两岸医学交流中找准定位,把厦门建设成为两岸医疗卫生交流的大舞台、深度合作的集中区。

    人物速写
    为城市输血
    黄如欣是位学者型官员, 现在仍保持着学科研究时的作息习惯,每天很早便到单位开始行政工作。不论做学者还是当官员,黄如欣认真、执著和对理想的追求始终未变。
    早年间,黄如欣应国际著名血液免疫学专家李政道博士邀请赴美进修,后秉承医学报国之心回到故乡, 并将一套价值50 万元人民币的仪器设备捐献给厦门市中心血站。
    多年从事血液免疫遗传学研究, 在移植配型、临床输血、现代输血管理等方面达到很高的造诣之后,黄如欣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角色——卫生局局长。现在,他思考的已不仅仅是人体内的血液问题,而是希望为整个大厦门的医疗卫生体系注入更强劲的血液。
    源于对台湾医疗管理水平的了解,他积极推动与台湾的医疗交流合作。为能让长庚医院顺利进驻厦门,他在北京与厦门之间往返了不止数十次。在政策扶持、资质评定等方面全都没有参照,每一步都是一场创新。长庚医院的落子,最终激活了一盘僵局。现如今,厦门市已经形成了长庚医院、翔鹭、安宝健康为龙头的一批台资医疗健康产业,黄如欣构建的“闽西南医疗卫生中心”战略布局蔚然成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医院院长

GMT+8, 2024-4-26 06:12 , Processed in 1.082403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